好友阿白,一下子给我弹出7、8条消息,发的什么呢?
一张图片:一个知乎情感同行的主页截图,数据显示,此人一共回答了1721条回答,累积有524人关注了他。
回答的问题很多,关注量寥寥,平均下来相当于每3、4条回答,可以给他带来一个关注者,这还仅仅只是关注,要导流到微信变现,不敢想,这个数据确实感人。
阿白主要看的不是关注数,他看的是回答数,透过屏幕,仿佛能够看到他在手机另一端,捶胸顿足,老泪纵横,配合着他发的话:我以前就有想过要这么干,管他三七二十一的,只要干不死,就往死里干,没想到真的有人这么狠,相比之下,我……
想起了孔夫子在春秋天下大争的年代,非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硬要推广其克己复礼,号召君主们回归周礼,屡败屡试。
再看看这个同行,也算是一个杰出的顽固者了,我估计99%的人,在最多几十个回答后,若还是没有得到“匹配他们付出的粉丝”后,基本都会放弃,毕竟希望这种东西,弱者比强者更渴望。
付出了,就应该看到相应的结果,这是许多弱者的逻辑所在。
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赚不到钱呢?
马云有句话说的挺不错的:绝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,很少一部分人是因为你相信而看见。
认知影响行为,当一个人总是用错误的观点思考问题,他只会把这个同行当傻子,更不可能像那人一样,也写一千多条回答。
偶尔会有一些人私聊我:我知道知乎怎么玩,我知道闲鱼怎么做,我知道个人ip怎么打造,我知道一些人的暴利项目是怎么搞的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做不好……
看到这样的话,我一般都选择无视,因为不是一个频道的人。开创心学的王阳明,其最具价值的学说,大概就是知行合一了。
知,不是那么容易的,行,更是比知还要困难。知和行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,一些人所谓的知,只是他以为的知,实际上他一无所知。
大道不是那么容易走通的,很多大V,你看起很辉煌,一呼百应的,实际上他也是从一条回答,一个音频,一个视频慢慢地起步的,有的大V比较幸运,很少的内容,就被他踩中了爆点,一下子就火起来了,而更多的大V,在长时间的默默无闻下,不断坚持,有一部分内容爆发,进而带动整体内容爆发,以此积累起一定的粉丝基数,得以越做越好。
最近大火的李雪琴就是这样,一个样貌极其普通的95后,早期的风格基本都是:XXX(某明星)你好,我叫李雪琴,XXXXX……
吴亦凡回应了她,然后她就火了,在此之前,她录过很多相似的短视频,@过很多明星,但是没有人搭理她,吴亦凡就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,在此之后,她@谁,那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回复她。
人气这东西,谁都爱,明显尤其知晓流量就等于钱,如果说之前的李雪琴是个路人,现在多少有点流量了,互相蹭蹭,也是极好的。
李雪琴是幸运的,但是这个其中也蕴含着某些必然,付辰就这么说吧,随便找一个人,他每天都发至少一个视频,表现对某个爱豆的热爱,期待获得他的回应,总会有观众愿意推动着他实现这样一个目标。
一个月得不到回应,那就一年、两年、三年……你有多渴望,你有多能坚持,决定了你想做的事,有多大可能性能够获得成功。